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喜剧片  »  抓娃娃

抓娃娃  Successor

262人已评分
较差
3.0

主演:沈腾马丽史彭元萨日娜肖帛辰张子栋李嘉琦魏翔贾冰于洋李宗恒赵凤霞马文波孙贵权杨文哲骆佳陈冰屈爽刘鉴丁柳元王成思张一鸣陶亮芮丹尼于健

类型:喜剧导演:闫非彭大魔 状态:HD 年份:2024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0.0分热度:3670 ℃ 时间:2024-09-28 14:05:27

简介:详情  困苦的爹,辛劳的妈,破烂的院子,破碎的他。西虹市做大做强的路上怎么把老马家落下了?  “汤里没油,兜里没子”的马成钢(沈腾 饰)和春兰(马丽 饰),赶驴打工,家徒四壁,而儿子马继业(肖帛辰 饰)则是他们逆天改命的唯一...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困苦的爹,辛劳的妈,破烂的院子,破碎的他。西虹市做大做强的路上怎么把老马家落下了?  “汤里没油,兜里没子”的马成钢(沈腾 饰)和春兰(马丽 饰),赶驴打工,家徒四壁,而儿子马继业(肖帛辰 饰)则是他们逆天改命的唯一希望。小马很争气,年年好成绩,一点不娇气,意志贼坚毅。但随着小马一天天长大,他却逐渐发现身边的人们都越来越不对劲……
  • 头像
    Nana

    似乎导演不太知道自己到底该表达什么,又想显得深刻,又想保持轻快

    又想教育人,又想引人发笑。目的性过强,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没有

    为了确保电影卖座,在价值观大乱炖的电影里,最终导演决定选择让搞笑成为首要任务

    就像电影里执着让马继业上清华北大的父母一样

    电影舍弃了很多正常世界里应该有的基本逻辑,一切为搞笑铺路

    刚开始笑点还像稀疏的小雨一样打在脸上,后面因为笑点过于密集

    像大暴雨一样,劈啦啪啦的打下来,只让人觉得喘不过气

    到电影三分之二的地方,这些笑点已经掩盖不住电影里混乱的价值观给观众带来的不适

    电影的空洞感就在于,导演一直带着演员挠你脚心。你会笑,但是这种笑让人尴尬

    而从马继业的角度来带入,整个电影更是如恐怖电影一样让人不寒而栗,你想想

    你父母的生活是伪造的,你奶奶是花钱雇的,你的邻居都是花钱雇来的,连你发小和你之前分离的记忆都是人造的

    周围人功力世俗而腐烂的价值观无时无刻不侵蚀着观众的神经和本性单纯的马继业。连发小一个高中生,都张嘴闭嘴都是,什么什么东西能搞大钱

    (插播吐槽一下辣目洋子看着比马继业那个演员大上一轮不止。说话的口气就像个中年妇女,哪里像学生了?又粗俗又市井)

    你童年的喜怒哀乐都是假的,你为此挣扎过的也罢,悲伤过的也罢,为此向往过的,心潮澎湃的也罢,都是假的。都是人造景点儿,人生仿佛是一片虚伪

    你的日记被放大研读,你的微表情被拿来分析,连你为奶奶送葬的眼泪和悲伤都是被人精准计算过的

    真让人窒息

    至此,一切为笑料开路的刻板化表演模式登峰造极。物极必反。达到了一种让人如坐针毡的反向效果。

    实在因为不是任何一种情景都该被拿来娱乐

    当马继业真情实感的为奶奶的去世而嚎啕大哭的时候,台上的主持人竟然开出了,你奶奶的灵魂在清北大学经济管理系的上空等着你这个玩笑。

    我感觉看到这里,这个电影就值一星

    如果马继业的荒唐生活在他的生命里只持续了几个礼拜,几个月,我也许还笑的出来。但是他整个童年和青春期都被毁了,18年啊。而且成为了既定事实无法被改写。笑不出来了好吗?

    搞笑确实一直是开心麻花的杀手锏,所以剧里的人,执着于每时每刻都在搞笑,每一个动作都精心编排过就是为了让你发笑。你开始像跳膝反应一样跟着电影笑,然后你只能感到一阵恶寒

    接下来所有的剧情都展示出了,导演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讲什么的严重逻辑bug。

    正常情况下,任何一个人经历过马继业这样的事情,不进精神病院,不跟父母断绝关系都是轻的。严重点可能会轻生。

    可当马继业走出这个家庭的时候,导演让沈腾哭着问出一句,还回家不回家吃晚饭啊。去弱化他们给马继业带来的深重伤害,和那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有些事情不能做,是因为有些事情不能被原谅。

    因为这些事情可能会摧毁他一生,带来一辈子的心理阴影。但是电影仿佛只是说,爸爸妈妈跟你开了个玩笑,你竟然会反抗,你咋还认真了。但是爸爸妈妈并不生气,只要你晚上回来继续吃饭就行。

    父母跳过自己的错误,没有道歉,所有的辩护都是在强词夺理,颠倒黑白。更是没耐心等来一句原谅,就急与让儿子和自己重归于好。

    这里的“回来吃饭”显的非常让人窒息,意味着他们还是希望马继业回到家庭关系中,继续扮演好他的家庭角色。并且还得毫无城府的去继续信任曾经伤害过他的父母。

    导演你觉得可能吗?

    于是我发现,直男不但拍不好女性议题,在儿童教育这个领域知识面更加贫穷,可以说是捉襟见肘。

    什么玛丽大喊,就不能让你们老爷们看孩子。现场的男士笑的好开心,好像父亲的失职就是理所当然的。可是电影里控制性极强的父亲正在摧毁孩子的人生。

    最后孩子的觉醒竟然还是在父亲的“教诲”下觉醒的,特意展现了,父亲教给他的几个大道理。来满足中年男性的自恋。变相的暗示,其实他的教育是成功的。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剧情美化了,他们带给马继业的精神创伤,似乎感觉没有他们的疯狂,马继业就无法找到自我一样,实际上这完全本末倒置。

    电影本身大概是想讲望子成龙要有方式,应该让孩子追求自己的梦想。但是完全没有讲好。反而让我们透过表象,看见了这个电影团队真正的三观,和在电影的细节中流露出来的集体潜意识。就是中国式父母归根结底觉得自己怎么做不会是错的,即使是错了,也有父母的爱都是伟大的这块免死金牌。最后就是,跟小孩扯上的事情,他们是真的严肃不起来。

    本质上就是无法尊重儿童,把他们当成平等的人和独立的个体。并且他们不认为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灾难性迫害,天真的幻想,这里还是会有一个团圆的大结局,小孩子的事情不必认真。

    不管他们如何的疯狂。儿子仍然会健康快乐的继续成长,并且原谅他们。最后跟他们和解。毕竟他们只是任性了一点而已。

    这就是中国,任性的父母,懂事的孩子,父母像躁郁症一样不可理喻,孩子却要在几岁的时候就要背负苦难教育,承受父母的疯狂。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有些父母意识不到,他们在亲子关系中成为了天真的孩子,他们肆意的伤害自己的孩子。而他们的孩子,才是他们的精神父母。要不断包容和原谅他们父母犯下的错误。

    而错的就是错的,用搞笑的方式去掩饰一个悲剧,一个不可能愉快收场的致命性悲剧,然后强行happy ending.

    简直是狗屁不通

    从马继业的名字被改写的时候,他就没有被当成一个人对待,他是一个纯纯的工具。这个工具应该体恤父母,品学兼优,高校毕业,然后继承家业,并且100%在马成钢的控制下生活

    npc都能下班,但是马继业不行

    他应该去照顾所有人的情绪,但是唯独不能有任何自我和隐私。他从小到大每一天都被监视,他只能被迫和父母和奶奶挤在一个小破屋子里,没有任何的个人空间。而他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符合马成钢的想象。

    而他最亲近的人都在对着他演戏,这根本不是健康的家庭关系。一个常年生活在假性亲密关系里的人,习惯了掩饰真实情感,去扮演一个让别人满意的角色。最后只会是个反社会人格

    马成钢执着于让马继业给他买一双他根本不需要的鞋,本质连教育都算不上,挺多算一场cospaly,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绪价值。

    而马成钢本质上也不是在承担他父亲的角色,而是他的上级。除了马继业的未来和他前程,马成钢对其他的都毫不关心。

    马成钢对待自己的妻子儿子都像对待下属,论功行赏,他不关心他们真正的思想,是否幸福。挖空心思只想控制他们,这种扭曲变形的家庭关系,被他冠上了严格阶级等级和制度。而家庭不该是有阶级的地方,但是马成钢从来没有尊重过自己妻子的意见,也没有尊重过自己儿子的人格。甚至不认为他们应该有自我表达。

    为什么?是因为太爱了吗?显然不是,这一切都是因为马成钢有钱

    剧情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所有的事物发展都在马成钢的操控之下。以结果,以资本为导向。而马成钢的妻子,是一个没有任何思想,没有任何自我的附属品,她最的大乐趣就是买包,美甲,把儿子当成讨好丈夫的工具。她除了争宠和吹捧马成钢的戏份。她个人角色相关的细节铺垫几乎没有。她是一个纯纯的道具。

    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扮演了马成钢这种爹味企业家意淫中的完美妻子形象。

    电影里有一段,马丽饰演的这个角色终于站了出了说,为什么要让孩子捡破烂,这样没有考虑他的自尊心啊!

    然后马成钢就甩给她一个爱马仕的包,说了一堆假大空的空话,大概意思说是这样就是为孩子好。然后马丽那个角色就说,我刚才生气了吗,我没有,刚才发生了什么?导演在这个时候抖包袱,call back,制造笑料,让我十分的尴尬

    小夫妻间的情趣应该体现在无关痛痒的小事上面,用一个包便可以化解,可能戏剧效果是甜蜜的。但是在大的价值观和原则面前,一个亲妈怎么能被一个包收买?儿子的尊严确实被践踏了,为什么不坚持自己的立场,打断父亲错误,离谱,疯狂的教育方式(变态控制)。这个时候玩包治百病的梗,简直是不合时宜。

    这个剧情想表达什么?只要有钱就行是吗?

    把这种包治百病的无聊烂梗堆砌在一个女性身上,我真不知道马丽来演一个这么空洞无聊的,只会附和自己的丈夫,没有任何深度,没有任何主见的扁平形象的人物到底有什么意义?

    感觉就是一个榜上了大款的花瓶。根本对于儿子的教育没有任何责任感,没有任何存在感。任由丈夫为所欲为。即使她认为丈夫错了,也不会坚定的为自己辩护,说不出一个成年人该有的一点有智慧的话,而是给点钱马上闭嘴。

    这真的好笑吗?

    说实话,她这个角色都不如西红柿首富里面的夏竹,至少那个女孩是有灵魂的

    而电影的结局就更奇怪了,马继业去报考了体育的学校,本来这个转折还可以,但是跑一跑在比赛过程中让他去捡瓶子?这剧情是想表现他彻底疯了吗还是什么?

    如果说此举也是为了堆砌笑料,但是我已经彻底笑不出来了

    然后马成钢笑嘻嘻的问他媳妇要不要再生一个,我看到这个地方一脸问号,这个意思是一个孩子摆脱了他的控制,然后再去摧毁一个是吗?

    没有看到剧情里他跟孩子真诚的道歉,或者意识到自己到底做了什么,明白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伤害会有多大。如果现实中有这样的事情,这个孩子不会精神失常吗?不会自杀吗?不需要心理治疗吗?

    这样的父母是在犯罪,这既不是爱,也不是教育,而是一种赤裸裸的戏耍和精神虐待。望子成龙都是借口,是有钱人打发自己时间的无聊把戏罢了。马继业的出走对于马成钢不造成任何一点心灵上的撼动。不影响他分毫的心安理得。

    观众是怎么能站在资本的那一边笑出来的,看着马继业像动物园里的猴子一样被戏弄,被摧毁。嘲笑马继业,就像嘲笑每一个被资本戏耍的普通人。

    喜剧片就好好做喜剧,没有必要在这一个半小时搞什么教培,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会有父母看见这个电影会去反省自己,我看见得只有带着ptsd产生观影不适的孩子。

    如果说马成钢之前还是以功利性目的为主,那么失去了马继业,他至少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惩罚。而他最后的无所谓的态度,简直荒谬。更是衬托的整个电影的立意都像个玩笑。

    已经彻底的脱离了儿童教育话题,变成了笑声罐头。什么三观价值观,亲情友情爱情,都去它的。娱乐至死,笑就完了。什么梦想平等尊重自由,资本主义。有钱就行了。

    到最后,我就觉得他的孩子对他来说,连工具都不是。是玩具。没了一个再生一个,没了一个再生一个。连功能都不必有。

    为什么呢,因为人家有钱呗

    这电影,拜拜吧您吧。

  • 头像
    乌鸦火堂

    抓娃娃,喜剧片,而且是典型的“沈腾+马丽”组合的招牌喜剧电影,大家对故事的风格非常熟悉,但该片的内核其实有些细思极恐,称之为“搞笑的惊悚片”也不为过。

    一位白手起家、从苦日子过来、靠奋斗成功的富豪马成钢,曾有过失败的家庭育儿,用电影中的话来说就是“大号练废了”,所以对小儿子,他们坚定贯彻“儿子要穷养”,把自己家庭包装成穷困家庭,从小培养他的挫折感,以逼迫其“上进”的动力。如此设定建立起大量的错位戏剧冲突,自然也会带来相应的反作用效果。

    关于这个故事啊,个人是比较有发言权的,我小时候就是……算了,这个一会再说,咱先说电影相关,有的没的都提及一些。

    喜剧的来源

    本片的两位导演闫非和彭大魔,跟沈腾与马丽是老搭档了,两人联手打造了包括“郝建系列”的春晚小品,以及脍炙人口的《夏洛特烦恼》,乃是成名作。如今导演二人组成立的创办了西虹市影业,日后的《西虹市首富》,以及《我和我的家乡》中最后一个故事《神笔马亮》,都是“西虹市作品”。

    这样也带来了作品一个特殊性,就是创作者主导。

    闫魔二人都是正经的戏剧科班出身,戏剧理论完全过关,而他们创作的喜剧类作品,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反复用双方的信息差,不断敲击着观众的笑穴,从而产生戏剧冲突与喜剧效果。

    这种笑料产生的方式,用陈佩斯老师《金牌喜剧班》上说过一种理论就是“差势理论”——“所有的喜剧都是来源于差势”。

    什么叫做“差势”?这是陈佩斯老师为了建立中国的喜剧理论,而归纳的理论名词,并不是他发明的理论,这种喜剧方式一直存在于各种喜剧类作品中。说白了就是错位感,来自于作品中双方的不对等,其中包括阶级差、地位差、身份差、信息差、在不对的时间做某事、和不对的人做某事……

    比如《夏洛特烦恼》中著名的马冬梅梗,就是这样产生的。

    就拿《抓娃娃》举例,电影中“穷困家庭”的,处于上帝视角的观众知道,主角沈腾饰演的马成钢和马丽饰演的春兰等为首的家长团队知道,唯独儿子马继业不知道,所以当大家看到马成钢等人一本正经、故作姿态给儿子普及穷困的理由和远大志向的时候,就会觉得可乐。

    这就是“差势”,可以概括所有的喜剧手段、所有喜剧的构成、所有人物的行动线。而差势包括各种错位,而闫魔二人最擅长的,就是利用双方信息的不对等,创作一个“虚构空间”,在这个空间之内建立差势。

    纵观之前的作品都是如此。

    比如《夏洛特烦恼》,从未来“穿越”过去的夏洛,利用自己的信息与外界构成差势,建立喜剧效果;《西虹市首富》中王多鱼花光10亿的小目标,对所有人隐瞒,他的“造钱”动作与周围人的反应形成差势;而《神笔马亮》更是鲜明,所有人构架起了一个虚构的俄罗斯小镇,以此来糊弄马亮的媳妇。

    这是导演二人组的特色,也是西虹市电影的一大风格,创作者主导,专注差势理论中“虚构空间”的营造。

    而由于差势的存在,经由大家熟悉的演员表演的放大,观众看到了许多平时没注意到的东西,从而撞击了内心的情感和判断。

    喜剧的目的

    每一个好笑的包袱,都不是偶然。

    电影中家庭双方的信息不对等,造成了大量的戏剧冲突和喜剧元素,这种我们一般会称之为为“抖包袱”,那么在包袱是如何产生的呢?

    就像电影开场,一片破败困苦的景象,贾冰这个“大款”的出现,实际上就是充当了观众的视角,从而建立起一种莫名的优越感,这就是“系包袱”。而当沈腾和马丽拿出雪茄、咖啡,并直言对方“你生意确实挺小啊”,从而让贾冰在于“奇大耻辱”,这就是“抖包袱”。

    不得不说,电影的包袱和笑料都来自于同一种差势,就是“虚构空间”所带来的不对等信息差——先让观众产生优越感(系包袱),再让受众释放优越感(抖包袱) ,平心而论,这种重复性的动作,如果不加以修饰的话,在130分钟电影里,会让观众产生疲劳感。

    不过本片还是拿捏住了,毕竟创作团队都是老熟人,“闫魔组合”是成熟的科班出身,沈腾马丽自然就不必多说了。这里一方面在于沈马组合精准的表演,所带来的愉悦感;另一方面在电影在“虚拟空间”的既定路线中,时刻存在着“空间”被打破的概念,让包袱的产生发生了转移,从大儿子的出现、到体校老师的乱入都是如此。

    尤其是孩子长大之后,史彭元版马继业出现,电影后半段,产生了让故事再重新架构观众产生喜剧笑点的条件。

    比如魏翔与于洋这俩角色就是契机, 思想课上马继业与魏翔的哲思辩论内容,在二手店对于洋灵魂发问“我该考什么样的大学”的灵魂发问,看着后者各自破防的样子,这样全新的包袱,喜剧产生的差势,从马成钢到马继业,也转移到了马继业对其他人,使得受众目标发生了转移。

    这样一来,“虚构空间”也到了主动外延或者重构的时候,周围的一切随之崩塌,喜剧背后所产生的目的,也就是核心主题,也就浮现了。

    都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话虽然没错,但都听出老茧了。所以我们换个说法。

    悲剧和喜剧,本质都是戏剧中的同一种东西。纯粹的悲剧,是通过角色各种遭遇和惨烈的事件,让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失落感;而真正的喜剧,就是焦点被转移,不断淡薄观众的情感失落感,从而引发优越感。

    因为喜剧的差势,源自对荒诞与错位的展示,而造成荒诞和错位的结果,往往是悲剧。

    《抓娃娃》这个故事,如果用正剧手法来展示,其实是非常可怕的。

    “虚构空间”并不是喜剧的专利。

    虽然大家从本片都能联想起一些其他的同类影视剧,不过类似的故事早就有,比如漫画家手冢治虫的《恐怖短篇集》里其中一个故事《陌生人》就是这样,这可是正儿八经的恐怖故事。

    还有类似的包括日本动画电影《永久家族》,朗·霍华德的《艾德私人频道》,再往大面上说,《异次元骇客》《移魂都市》乃至著名《黑客帝国》《禁闭岛》,都是用得同一种概念。

    这是一种创作表达手法,也可以用作故事桥段,比如常见的“骗中骗”类型电影,刻意制造一个虚假的环境,引诱目标人士上钩,这样的手法比比皆是。但是通常这样做失败的后果,其实是很惨烈的,这就不用我举例了吧。

    喜剧的背后

    《抓娃娃》是育儿的角度,来源于现实案例中一个又一个悲剧事件,这跟去年的《学爸》有一定的主题相似,但本片背景进行了虚构,且完全用喜剧包袱进行表现。

    电影中的主题,家庭与儿子,双方的地位一定是不平等的,必然儿子一方是弱势,从而使之交出一定的优越感,也要让对方,尤其是父亲,能接收到足够的优越感,从而建立强势。

    电影中,以马成钢为首的父亲,在儿子面前具有权威性与严肃性。而喜剧元素的引入,会将强势的一切去神圣化,制造反差。所以喜剧大师大多都是从“我本身是滑稽的”这一角度入手,让大家感同身受,然后去嘲弄庄严的东西,这是《抓娃娃》遵循的路线。

    而“虚构空间”的建立,就是对父权的解构。电影中儿子的行为受制于父亲,但父亲的很多行动也受制于儿子,电影结尾一句话,爸爸问儿子你觉得我们操控你的人生,难道你没有操控我们的人生吗?这是很有意思的亲子关系,中年父母都懂。

    最终,孩子在虚构的童年生活中觉醒,“奔跑”离去,父母的性情也在多年的双方缠斗中几近磨灭,这是一个同归于尽的结尾。

    然而电影戛然而止,并没有展示随后的过程,往往会让观众觉得有些“意犹未尽”。没办法,华语电影大环境就是如此,要停留在觉醒自我的那一刻,呈现出积极的一面。

    但电影还是很“聪明”的选择了一个收尾方式,你可以理解“开放式结尾”。

    当年《西虹市首富》的结尾也是如此——王多鱼找到真爱之后,要改变这种生活,将自己继承的遗产全部捐献,但临门一脚时,两口子在合计未来养孩子要花多少钱,折腾了一宿,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超长的费用单,电影到此结束,后面的故事,大家可以脑补。

    《抓娃娃》也是如此,马继业没有沿着父亲规定的人生,那么考了700多分的成绩,最后还是去了体校,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是,他跑步的成绩,显然不如他高考的成绩优秀,毕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他在体校的未来其实不太明朗。

    而且从小就捡瓶子的他,看到满地瓶子,还要去“开心的捡瓶子”。电影到此结束,随后大家脑补,但有些细思极恐。

    这就是本片在超现实环境下,最现实的地方,对孩子的童年教育与兴趣培养,有多么重要。

    电影让我们看到一个人为了某种目的,如何极尽矫揉造作而丑态毕现,而我们也有着一定感同身受的地方,是因为他的差势和荒诞,取自很多人的经历,不是来自凭空的臆想和捏造,经由电影的夸张表达,变成一部极具反差效果的喜剧。

    回到开篇,这就出来为什么我有发言权的地方了。小弟不才,我的童年跟马继业能找到共鸣感的地方。

    但俺不像他那样魔幻,小时候我家因为某种原因,是真的穷,一度到了都要露宿街头的地步了(真的跟流浪汉挤过一个废弃的房子),但后来又因为某种原因,算是度过难关,也没有变得有钱,只能说是回归正轨,跟正常家庭一样了。n但家里的生活方式,还保存过去的痕迹,哪怕现在也有,这应该是从农村到城市的家庭,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而我跟马继业不同之处在于,我是知道家里不这样的,明明有积蓄为什么还是一副简朴的样子?那个时候其实我也有点自卑,同学来家里玩之后说了一句“你家为什么这么简朴啊”,以后我再也不带同学来我家了;n另外我父母并没有过多干预过我的兴趣爱好,所以我一直很感激父母,没有培养出叛逆心理,他们只是督促我学习,不让我看电视、买漫画书、玩游戏机,以前家里穷的时候没有电视,后来有了大彩电,他们怕影响我学习,父母也不看。所以我小的时候,那些《圣斗士》《龙珠》动画片、电视剧《还珠格格》这些俺几乎没有看过,我只是在学校,借别人看过的漫画书,放学后趁着家里人不在,去同学家蹭看动画片;去表哥家,玩过小霸王和世嘉。n但这些东西,我小时候从来没有拥有过,学校里大家都在讨论这些内容的时候,我特别羡慕他们,家里不是买不起,但就是不给我买。以至于我高中、大学的时候,有了相对独立的空间,把这些看上去以及过时的东西,这才真正拿到自己手中,方式就跟电影里马继业偷偷买平板电脑一样,这是电影角色跟我最像的地方。n等到长大之后,我就会疯狂报复自己曾经没有拥有过的东西,那些童年渴望的残缺记忆,全部补全,买各种漫画书、各种手办和模型和变形金刚,是我最大的爱好,我觉得这就是童年残缺对后面的反噬。

    所以我特别理解马继业跑步时捡瓶子的行为。他在剧情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究竟是一个为自己梦想而奔跑的人,还是变成一个富二代,疯狂报复自己童年的残缺,那就不得而知了。

    剥离喜剧氛围,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周围大人的所做一切,好似人生处在一个大大疯人院的里,大家都在一本正经的装疯卖傻,其中有真正的疯子,也有装作是疯子的人。

    所以电影另一个名字,可以叫做“飞跃疯人院”了。

    PS,彩蛋

    作为西虹市电影,让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与其他西虹市电影的联动,用句俗话来说就是“西虹市宇宙”。

    继《西虹市首富》中的“冬梅大桥”之后,本片在非常明显的地方也出现了“秋雅路”“王多鱼足球场”,而大翔队还是那个大翔,张一鸣的庄强还是个踢球不咋地的队员,只不过大聪明改行卖猪肉去了,大翔教练教思想课去了,而那句“不装了,摊牌了”的名言,从沈腾换成了马丽。

    其实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西虹市“专职司机”马驰,从《夏洛特烦恼》到《西虹市首富》,期间还去《末路狂花钱》里串场,这么多年来,一直身份如一,有情怀啊。

  • 头像
    两个司令部

    正所谓“真善美”,当脱离了“真”,“善美”还能叫“善美”吗。三流影片与一流影片最大的区别在于思想。比如周星驰的《国产凌凌漆》,表面看起来很假很浮夸,但他的思想内核却是极真实极生活化的。随着年龄增长社会阅历增长,每次重看都会有新的心灵碰撞。《抓娃娃》则反之,眼睛看起来很写实很生活,但细想其思想内核却是极度假大空极度脱离生活脱离实际。小品也好,喜剧也罢,请把真实还给观众。如前所述,这个“真”不是形式上的真,浮于表面的真,而是思想上的真。把真实展现给观众,让观众自行思考,远比基于假大空的说教更有意义。

  • 头像
    番茄丸子汤

    很久没走进电影院了,本来是冲着沈腾马丽去看的,结果却被喂了一坨大的。

    电影前半段其实还挺好的,笑点很多,沈马组合很亮眼,但后面越看越让人觉得不舒服,尤其是在他们毁掉马继业进入体校的梦想之后。

    但最大的转折点是在安排奶奶(李老师)死亡的情节,让孩子以为陪伴自己那么多年的奶奶死掉,孩子那么伤心,却还不忘记嘱咐他一定要考清北,这真的一点都不好笑,到底是谁觉得这种情节好笑啊。

    从这里开始,后面的每一个情节我都不觉得好笑了,全都是地狱笑话。我深深共情了马继业,甚至觉得前面的每个笑点都是在往他身上插刀子。

    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善良的小孩儿,但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欺骗他,说没苦硬吃都算轻了,这就是一场大型的诈骗行为,将少年最赤诚的真心当作玩具,用欺骗激励他上进,到底有什么意义?

    当然马继业用放弃高考的行为来最后惩罚父母,揭破阴谋也是一个很差的设定,一个普通人和家庭如果这么做是真的会把天捅塌的,马继业不会,因为他是富二代。

    故事的最后马继业虽然选择读体校,其实本质上还是原谅了父母,这也是对现实世界里那些被愧疚式教育绑架一辈子的小孩的一种羞辱。

    他们杀死了马继业,马继业可以继续享受他的富二代人生,做自己喜欢的事,他永远都是富二代。可是真正被愧疚式教育杀死的普通小孩儿是没有这样强大的底气的,他们只会心理扭曲,成为一个有人格缺陷的人,或者一辈子都在追求无条件的爱,甚至真的走向死亡。

    如果故事的最后马继业和父母断绝关系,或者躺平人生,虽然不那么政治正确,但或许都更能让观众觉得至少这种父母真的受到了惩罚。

    都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我理解,但这部电影纯粹的是在歌颂悲剧。与其说它在讽刺,不如说是在跪舔传统愧疚式教育,指着你的鼻子告诉你,你看愧疚式教育就是能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孩子,跟他哥就是不一样。

    就算前面做的再错又怎么样,孩子再伤心又怎么样,我们不都是为了孩子好,最后孩子怨恨父母又怎么样,等他长大啦懂事了就明白了,会和父母和解的,会感恩父母的。

    两星给演员,这片子真是烂到骨子里了,不值得推荐,纯粹恶毒,对真正遭受这种教育模式的小孩来说是一种羞辱。(当然,也可能是我们穷苦教育出身的小孩天生敏感肌,家庭幸福美满的有钱人可以去看,不会被冒犯,应该会觉得很可乐。)

    PS:里面马继业的大哥骗他去酒店给他搓澡那一段真的不是在拿恋童开玩笑吗?小孩在浴缸里,大人穿着浴袍背对着坐着从怀里掏东西,最后实际上掏出来的是搓澡巾,但我真不知道这是在暗示什么。拿恋童当笑点真是非常可恶的,恋童是一件该被严肃批评的很恶心的事,一点都不好笑!

  • 头像
    西楼尘

    最近网络上有一档热门喜剧综艺《喜人奇妙夜》,首期有这样一个叫《小品的世界》的小品。讲的是戏中的儿子吕严某天忽然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小品里,一切语言都是为了搞笑,一切装置都是为了表演。于是他向父母提出要拿一把锤子,砸碎面前的“第四堵墙”,砸开看看墙那边围观的观众,究竟是开心还是尴尬。

    这是一个戏中角色忽然意识到了所处世界的荒唐,决心砸碎一切,逃开这个虚构世界的“元叙事”故事。而在《抓娃娃》里,当主角马继业通过一出“调虎离山”计,终于潜入家里的秘密通道,用尽全力拉开那道拉闸门的时刻,马继业和吕严,他们都在某种情况下,同时砸碎了那堵墙。


    《抓娃娃》里最深意的一段辩驳是沈腾饰演的马成钢冲上来,无辜地质问儿子马继业有什么可委屈的。他对儿子辩驳的陈词,首先是这场实验里没有少你吃穿,没有饿着你,其次这么多人围着你转,你为什么还不知足?最后,你觉得我们在控制你,可是你何尝不是也在控制我们的人生?逐级递进,看起来竟然颇有道理。

    是啊,首先满足了你基本的温饱,其次比起那些被忽视的孩子,你被这么多人关注着。最后父母以及这么一堆演员的人生也早已与孩子牵连在一起,随着你的喜乐而起伏,所有情绪乃至人生目标也都被安排好。

    你,究竟有什么委屈的?


    十八岁的马继业只是笑笑,没有回答。转而拉开了卷帘门,踏进池塘,踩进了真实的水坑。如果马成钢有机会看到儿子的高考考卷,就会看到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马继业在他们眼中最看重的一张纸上,画下了一只栩栩如生的鸽子。

    鸽子,大部分时候被圈养在笼子里,但是也会渴望在天空自由地飞翔。马继业在儿时别墅的泳池底,看到了地砖拼出的鸽子图案,激活了他幼时的记忆。那是一只渴望飞翔的鸽子,而自己却变成了一只被关在笼子里,被围观、被监视的家鸽。确实也有饲料,也不会风吹雨淋,但是却被驯化。

    一只鸽子得要听到哨声就得回家,被主人规划好路线就得飞向指定的地方。哨声是那些勤勉的格言、奋斗的信条,是那些刻进骨子里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类的名言。而规划好的路线就是去所谓的清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他只能往那里飞,没有其他选择。一旦他想要偏离轨道,展现出了对长跑的热爱,就会被连哄带骗地抹掉,什么麻药涂腿,什么甲级名医。偏离轨道是可怕的,对于马成钢来说意味着前功尽弃。

    于是在沉没成本下,他逐渐变成了一个恐怖的暴君,抹杀孩子的爱好和天性,诱导孩子吃下自己认定的苦头,期望经历自己精心的锻造,再将鸽子放出牢笼,它会接替自己的飞行轨迹,却不知,到时候那只鸽子还会不会飞了。


    马继业最真情流露的一刻一定是在虚假的奶奶葬礼上,当他发现常年卧床在轮椅上的奶奶健步如飞,在球场上打篮球,无疑是他觉醒的导火线。而奶奶的结局就是让这种NPC(游戏里非玩家控制角色)紧急“下线”,因为在马继业的世界里,一切人物都是NPC,都是游戏里非玩家控制角色。游戏里的NPC是不能有情感,不能有思想的,一切目的就是帮助主角过关。

    所以当马继业跪在奶奶面前痛哭流涕,扮演了十几年假奶奶的教育老师也触景生情,在尸布下回忆起伴随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也抽搐起来,这里可能是整部电影最动人的地方。一切都可以是摆设,是场景,一切情节都可以是安排,是设定,唯有多年相处出来的真实情感,是最被低估的,也是核弹级别的浓烈,同时也最不容许被欺骗。


    在我看来,全片最有杀伤力的一句台词,是马继业望着亲生父母,问你们俩是哪位老师,墙上没看见你俩。或许这是喜剧电影里的一处笑点,可是我却一点都笑不出来。墙上挂满了各个学科工作组的照片,到处的监控视频遍布了他所有生活的角落,你能通过这句话感受到这个孩子的绝望。

    过往父亲托付给他资金买菜的信任教育,奶奶教育他要交往诚实之人的诚信教育,妈妈给婆婆洗脚的孝心教育,都变成了一场巨大的谎言,一场可笑的表演,一次荒唐的实验,一次虚妄的赌局,可赌掉的却是他实实在在的宝贵人生。


    马继业与魏翔饰演的思想政治老师在公开课上,有过一段关于物质与意识的探讨。他们讨论的是手里的石头就是石头,你不能用意识让它变成金子。但是在电影里,马成钢做的就是强制让石头变金子的游戏。

    开始觉醒的马继业感觉到周遭遍布的视线,感受到这个世界是个巨大的意识体,仿佛自己的生活是由更高维度的高级生命操纵着,结果引得全班哄堂大笑,让老师愤愤而去。

    其实他的感觉一点都没错,父亲马成钢在后面的辩驳里,也用了这个“更高维度的爱”。在东亚的很多家庭里,父母对于孩子就是有更高维度的操控权,而他们给予的爱也是来自更高维度的爱。如同三体人对地球人,父母如同来自外太空更高级的生命,有否决孩子喜好的权力,有掌控孩子人生的欲望,有操纵孩子未来的能力。在这种“愚孝”思想的传承下,孩子成长为大人,又用相同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代一代活在对父辈怨恨,又对子代施暴的轮回里。我们过于追求所谓更高维度,更有钱、更年老、更有资历的人,似乎就有对另一群人发号施令的更高维度的权力。

    可是我们都忘了,爱的表达从来不是从一个维度向另一个维度传导,爱也从来不是压抑天性,形塑个性,规训自由。爱从来就只是爱,它是平等的,是尊重的,是自由的,它让人类世界拥有了文明和温度。可它不是来自宇宙中某个遥远的角落,它只来自每个人的内心。


    当一个生命个体开始觉醒,《抓娃娃》开始拥有一种超越文本的力量。西虹市是虚构的,整部电影也是虚构的,当电影里被演员和布景包围的马继业开始觉醒,当小品舞台上一个叫吕严的角色开始觉醒,坐在银幕前、舞台下的众人,是否也意识到自己也正在被操纵着?或许是被以爱为名的亲人操纵着,或许是被当好齿轮的工作操纵着,或许是被这个荒唐世界的种种操纵着。

    回看一下你四周监视的视线,被捆绑的绳索,要么拿起锤子,要么拉开闸门。是时候像马继业一样,在人生的考卷上,画一只自由飞翔的白鸽。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4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