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视剧  »  欧美剧  »  空战群英
944人已评分
神作
9.0

主演:奥斯汀·巴特勒卡勒姆·特纳安东尼·鲍伊内特·曼拉夫·洛巴里·基奥恩乔赛亚·克罗斯布兰登·库克舒提·盖特瓦爱德华·阿什利乔纳斯·摩尔埃利奥特·沃伦马特·加文本·拉德克利夫大卫·希尔兹达拉格·考利本·文森特詹姆斯·莫瑞亚当·朗埃里克·蒂德阿尔菲·坦佩斯特杰克·沃德尔乔恩·尤尔特

类型:欧美导演:凯瑞·福永安娜·波顿瑞安·弗雷克迪·里斯蒂莫西·范·帕腾 状态:第09集完结 年份:2024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0.0分热度:195 ℃ 时间:2024-03-16 12:58:03

简介:详情  继《兄弟连》和《太平洋战争》之后,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克斯打造的“二战三部曲”系列第三部《空战群英》,目前正由苹果运作中  限定剧《空战群英》(Masters of Air)改编自Donald L. Miller的同...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继《兄弟连》和《太平洋战争》之后,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克斯打造的“二战三部曲”系列第三部《空战群英》,目前正由苹果运作中  限定剧《空战群英》(Masters of Air)改编自Donald L. Miller的同名原著小说,围绕二战中美国第八航空队真实、私人的故事展开,是他们给希特勒和纳粹德国带来了战略性的轰炸。《兄弟连》编剧约翰·奥罗夫将为《空战群英》撰写剧本,斯皮尔伯格和汉克斯都是执行制片。
  • 头像
    转角

  • 头像
    40000km
  • 头像
    md2

    军迷们万众期待的“二战三部曲”最后一部《空战群英》终于在2024年初播出。由于本作的筹备过程困难重重,由苹果而非HBO投资完成,导致很多观众对本作的质量抱有疑问,不高的投资和大量采用CG有可能影响本作在视觉上的表现,而最大的担忧来自剧本,开播之初欧美观众的评分不高(首播75分左右)似乎也印证了这种担忧。

    从首播的前2集来看,画面完全不用担心,基本没法分辨哪些画面是模型实拍哪些是CG(毕竟是2024年了)。之前大家以为油腻的画面是片头OP特意做的特效,正片还是《兄弟连》的冷色调写实风格。剧本理论上应该是最稳的,因为原作的故事水平是三部曲中最高的。这里用“故事水平”不太合适,因为美国的对德轰炸就是一个真实发生的爽文。

    美军的这段历史可以简单总结为《盾之勇者独自练级》,中前期剧情已经不能用“憋屈”来形容,而是“惨烈”,观众在电视剧中前期看到的每一个能给人留下印象的角色,要么是血撒长空,要么是去德国集中营。第一集中,多数观众都会把两个队长当做主角,仅仅3个月后,他们以及第100大队的人就全都不在了,唯一剩下的是那个不停晕机呕吐的领航员。

    要理解《空战群英》的故事,就必须了解故事背景,也就是美国二战对德战略轰炸的历史。

    战略轰炸理论起源于意大利军事家杜黑的《制空权》,他基于一战的经验,认为传统的陆军和海军作战只能形成漫长的僵持,只有通过空军直接攻击敌国后方,消灭敌国的工业,在敌国民众中制造恐慌,才能快速结束战争,也就是总体战思想。这种针对敌国民众的屠杀违背了克劳塞维茨以及拿破仑主张的消灭敌国军力的原则(就是中文的“集中兵力消灭敌方有生力量”),而且严重破坏了工业社会的道德基础。但在杜黑那个时代,飞机还不具备从高空精确轰炸地面目标的能力,盲目轰炸无法命中占线上的军队和敌国后方的工厂,唯一能做的也就是无差别轰炸了。杜黑有个朋友叫卡普罗尼(宫崎骏笔下的“飞机仙人”),卡普罗尼与美国航空兵之父米切尔是好友。米切尔非常赞同杜黑的观点,他将相关思想交给了自己的3个徒弟,斯帕茨、埃克、阿诺德,这三人后来成为了美国陆军航空兵的创立者。也有人对米切尔嗤之以鼻,比如后来轰炸东京的杜立特。

    1920和1930年代被誉为“大航空时代”,飞机制造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采用金属蒙皮,涡轮增压活塞发动机,能够在1万米高空飞行的超大飞机(以当年的标准)。像B17这样的四发重心轰炸机,能携带十几枚500公斤级的炸弹去轰炸上千公里外的目标。B17有10挺重机枪自卫,在编队飞行的情况下有100重机枪,火力超过一个战斗机中队。同期美国人还制造了诺顿瞄准镜,在1万米高空的投弹误差只有几米。这样一来,轰炸机大队就可以深入敌国腹地,一次性炸毁一个工厂。只要炸掉很少的几个电气元件、轴承、精密仪表制造厂,炸掉几个化工厂、炼油厂,敌方的战争机器就会停止。

    对于轰炸机缺少战斗机护航这件事,阿诺德等人很乐观,他们认为轰炸机被发现的时候已经到了目标上空,扔下炸弹后空机返航,比战斗机飞得快(当时确实是这样,越大的飞机发动机越多,速度反而比战斗机快),敌人根本无法拦截。这套“战斗机无用论”在1930年代信者甚众,但是很快就有一种叫雷达的东西被发明出来,可以提前上百公里发现敌方轰炸机编队。(估计有人会举抗战中国用民间观察哨预报日本飞机的例子,但这种做法的前提是我方国土纵深极大,日机需要飞几小时,所以会被提前看到,可欧洲一个国家才几百公里宽,伦敦就在海边,你又不可能把观察哨建到法国去,更不要说夏威夷这种孤岛了,没有雷达根本没的玩)不列颠空战的结果证明,轰炸机无法在缺少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单独深入敌国领土。很明显,当时的空军还不具备战略轰炸的能力。

    但是形势不等人,二战开始后不久,不成熟的航空兵就被强行推上前台。由于苏联在1942年的战略反攻遭遇失败,损失了大量人力,苏联迫切需要美英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缓解东线的压力。英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行了迪耶普登陆战,以惨败告终。两位大哥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小弟美国身上。美国当时还在打大西洋战役,跟德国潜艇缠斗,根本没法运输足够的兵力到英国进行登陆,唯一来得及进入欧洲作战的美军只有陆军航空兵。

    其实,英国在战争开始后就已经对德国进行了战略轰炸,为了躲避德军战斗机,英国人只在晚上进行空袭,而且不炸军事目标,只炸城市居民区,因为夜间飞行看不到地面,早期的对地雷达只能看到城市这个尺寸的目标。根据统计,英军只有三分之一的炸弹能落在轰炸区3英里以内,可以说是炸了个寂寞。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各国都实行灯火管制,只要地面没灯天上的轰炸机就是睁眼瞎。为了避免英德的失败,美国陆军航空兵选择了在白天出击,而且专门找晴朗无云的日子,力求以最少的飞机打击德国军工生产的关键环节。

    1942年夏,美国正式开始对德轰炸,随后发生的事情就是一场噩梦。美国航空兵虽然大部分航线都在海上,但无法逃脱德国雷达的追踪,进入欧洲大陆后,护航的战斗机燃料耗尽返航,德国空军起飞战斗机,以地区为单位接力攻击,轰炸机到目标上空后,由地面的高射炮接手,轰炸机返航阶段再由战斗机接手,继续扫射。这一趟流程走下来,航空兵的损失令美国人目瞪口呆,平均每次出击要损失10%的飞机和飞行员,而很多自作聪明的笨蛋还在加剧情况的恶化,李梅当时就在第八航空军,他认为飞机在轰炸区上空规避高射炮影响了投弹精度,因此禁止飞机躲避高射炮,而且只有领航机才装备瞄准镜,其他飞机只能跟着领航机投放炸弹。在李梅的指挥下,美军的损失成倍上升,命中率虽然也成倍上升,但命中数字低得可怜,按照事后统计,只有3%的炸弹落到了目标区300米范围内。

    最大的灾难发生在驻北非的美国航空兵身上。在轰炸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油田时,上级认为高空轰炸的准确性欠佳,且容易被雷达发现,要求轰炸机全程低空飞行,参加这次攻击的轰炸机有三分之一当场坠毁,返回的飞机也大部分重伤,可以说是全军覆没。

    微小的战果和惨重的损失在美国国内引发了风暴,高层互相指责,而受打击最大的还是飞行员们。死神的镰刀收割着美军的精英,不光是差劲的飞行员和普通的飞行,被所有人看好,顶着主角光环的明星飞行员也一个个命丧沙场。当时美军的规定是飞满25次的人可以离开一线回去当教官,如果按照每次飞行10%的损失来计算,活着飞满25次的概率是7% 。(有些资料中的生还数字比这个高很多,那是因为1944年以后美军损失已经很小,抹平了前期的损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约瑟夫·海勒写出了名著《第二十二条军规》,“美军飞行员只有精神失常才能离开前线,如果飞行员说自己发疯了,那他肯定没疯”。海勒驻地是意大利,而驻英部队的情况还要糟得多,到电视剧开始的1943年5月,1942年参战的飞行员已损失了73%,其中57%阵亡或失踪,16%因事故死亡或重伤停飞。在1943年秋,第八航空军已经处于大规模哗变的前夕,即使不哗变,很多人也已经在精神失常了,整个基地全都是行尸走肉,大家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只是机械地执行着命令。

    最终改变这一切的是科技进步。美军在1943年初就开始疯狂寻找能够全程护航的战斗机,他们发现美国的低空战斗机P51“野马”在安装劳斯莱斯的“默林”发动机后,高空性能突飞猛进,而且极端省油。加装了外置油箱的P51航程甚至超过了B17和B24这样的重型轰炸机,老飞机P40加装油箱后也能勉强飞到法国上空。这样就彻底解决了护航的问题。一次行动中,来自飞虎队的詹姆斯.霍华德驾驶一架P51单独护航一支轰炸机大队,他遭到了几十架德国战斗机的攻击,霍华德与德国同行缠斗半个小时,收走4个人头,己方无一损失。偶然因素也帮了美军,1943年冬季欧洲大陆气候异常,连续几个月没有晴天,航空兵无法出击。美国国内已经完成产能扩张,大量崭新的轰炸机和P51战斗机补充到英国基地,部队的兵力扩张了一倍还多。

    1944年初,随着杜立特上任,第八航空军采用了全新的战术。以P51为主的长航程战斗机部队,一部分继续保护轰炸机编队,另一部分改为游击战,直接空袭德军机场,扫射准备起飞的B109和FW190。尤其幸运的是,之前两年美国航空兵的拙劣表现,让德军轻视来自西方的威胁,驻西欧的战斗机部队一直没有扩大,新飞机都被派到东线与苏军死斗了。在新一代美军杀到后,西欧德国空军几乎是一瞬间就被屠杀殆尽,这时再从东线调救兵已经来不及,到1944年6月,西欧上空已经看不到德国飞机。

    战争后期,美国人终于有精力来审视之前的制空权理论,结论是老师们错到离谱。首先对敌国民众的屠杀并不能动摇敌国,因为现代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力极强,美军越是破坏,德国民众就越依赖纳粹政府,因为政府控制了粮食的流通。其次轰炸核心工厂的思路完全错误,越是关键的工厂规模越小,方便疏散,挨了一次炸之后就再也找不到位置。真正有效的轰炸其实是对电力系统和石化行业的攻击。德国没有石油,它的工业依赖煤炭发电厂和输电网络,化工则依赖煤炭的铁路运输。只要炸掉几个关键的输电节点和铁路枢纽,就能让整个德国停工。美国人没有想到这点,是因为美国早就淘汰了煤炭,美国工业是基于石油的,石油运输方便,各地分散发电,美国的货运也是公路铁路并行,没有德国这种脆弱的大电网和运输网络。

    诺曼底登陆后,美军航空兵如入无人之境,战斗机肆意扫射看得到的任何地面目标,轰炸机编队隔几天就随机带走一个幸运的德国城市。之前2年的惨重损失,现在都化为复仇的怒火,降临到德国人身上。当时德国流传着一个笑话,“轰炸过后,柏林所有居民家中的元首像都被震到了垃圾堆里。”

    在这场绝地逆转的华丽戏剧中,美军涌现出了无数英雄。除了电视剧中的盖尔.克莱文,约翰.伊根等明星飞行员,还包括两个货真价实的好莱坞影帝,克拉克.盖博和詹姆斯.斯图尔特,后者一直升到准将,之后返回好莱坞,当了希区柯克的御用男主。而最值得一提的,是堪称“飞行仙人”的罗西.罗森塔尔。罗森塔尔是最早飞满25次的幸运儿之一,他离开后马上又回到了一线继续飞去炸德国,因为他是犹太人。罗森塔尔一共飞了52次任务,他一样会被炮火击中,飞机会重伤,但他每次都能化险为夷,要么勉强飞回英国,要么跳伞落到盟军控制区,大家给罗森塔尔起了一个外号:“不死的罗西”。

    1945年2月,罗森塔尔驾机轰炸柏林,飞机被高炮击中,他努力操纵飞机向东飞去,等所有队友跳伞后才往外跑,但飞机凌空爆炸,他被甩出去,降落在炮火连天的东线战场,电脑很快就刷出两名苏军战士,冲过去把他扛了回来。于是,罗森塔尔的传奇保持了完整:他可以被击落,但绝不会死亡。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